全国高校书法学年会活动(三)——学术论坛
2021-05-28

2021年5月22日下午,全国高校书法学年会——学术论坛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来自南京、上海、河南、山东、广东、陕西、山西、安徽、重庆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齐聚武进,就书法艺术史论,高校书法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

本次活动由全国高校书法学年会组委会、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统战部主办,并获得了《大学书法》杂志的媒体支持






第一场

14:00——16:00


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题目:《包山楚简与睡虎地秦简书法特征比较》
摘要:包山楚简作为六国文字典型的手写体代表,与睡虎地秦简均属于战国简牍,时代比较接近,同源异流,因“书同文”而归于统一。由于地域、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二者风格差异甚大,主要表现在用笔与结构体势以及风格面貌的差异,本文试图详细分析其差异具体表现,从而指出“书同文”以前各国“文字异形”,书写风格的差异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修珠(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

题目:《从米芾“改笔”说笔法的“向背”》
摘要:严格来说,书法技法研究是审美研究,必须遵循着技进于道的思考理路。“向背”之法看似是书法外在的技术手段,但实质是书法笔势阴阳对应的内在要求,是书法道法自然的外在表现,反映出书法艺术植根于文化哲学的本质特征。米芾素以论书精湛又精于用笔称著于史,其在《彦和帖》之“改笔”是迄今所见其书法用笔之孤例,体现出米芾在淋漓挥洒的表象之下对于笔势向背的感悟与遵从。


王 谦(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理论研究所所长)

题目《“字方八分”新解兼论“八分书”名实嬗变》
摘要:在隶书研究中,对“八分书”的理解历来异说纷呈,多见疑误。古代有关“八分书”的记载中,“字方八分”一语实际概括了这一书体的最初发生机制,但研究者多将重点放在“八分”二字作何解上,而未认识到“方”字才是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钮所在。有鉴于此,本文由训诂入手,对“字方八分”作出新解,令历来误读涣然冰释,“八分书”的发生与形成之谜亦随之得到合理解决。此外,由于古人对“八分书”与“隶书”产生之次第以及此二名称使用之时代先后的认识皆为后世所作“追认”式记载,多属想象而乏逻辑性,观点往往截然相反。清代刘熙载《书概》思维相对缜密,本文借其中相关观点进行推研,厘清“八分书”、“隶书”、“正书”三个书体概念交替使用之时代先后,亦有助于隶书的整体性研究。


李吾铭(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题目《清代金石学家对碑刻图像的表现方式与想象》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图像类碑刻文献论著,分析其对碑刻图像的表现方式,以及金石学家对碑刻图像的认识。清代金石学家对碑刻图像的表现方式有五种:一是将碑刻的整拓按比例缩摹,双钩;二是缩临碑刻拓片的全部或局部,保留原章法;三是仅双钩碑刻拓片文字,或原大或按比例缩小;第四种是对碑刻的拓片(整拓)照相,缩小影印;第五种是将碑刻文字缩摹刻石,再捶拓,然后将拓片粘贴于版刻刷印的说明文字旁边,汇编成书。这些对碑刻图像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金石学家对碑刻的认识,以及对碑刻的想象,使得这些著作的价值超越了记录碑刻文字,而具有了独立的艺术价值。



刘春雨中国法家会会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师)

题目:《传统与新变:康有为“碑学”的复古意图》

摘要:康有为崇碑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根植于传统书学理论,康氏“碑学”是对传统书学的发展和推进。传统书学一贯主张方圆之势互通,但方势与圆势在帖学与碑学中的表现有所不同。康有为主张方圆兼备、诸体互参和笔意杂沓,力求回归书法传统的“古意”,表现朴茂雄逸、雄秀苍深的书法风格。“新理异态”是康氏“碑学”的核心观念,其实质在于探究和追寻传统流变,因以使笔墨表现顺应时代变迁,实现书法风格新突破。



第二场
16:15-18:15

吴慧平(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

题目《书法教育应成为美育普及的重要基础》
摘要: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美育的普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足,具体而言,不仅表现在教育资源上,还表现在学校美术教师社会美育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手段的落后上,更表现在美育的研究基础还不够深入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书法教育的民族性、普及性、衍生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书法教育可以成为美育普及的重要基础和成为基础之后书法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题目《西安美术学院书法本科专业<行书的临摹与创作>课程教学经验与反思

摘要: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书法学科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而《行书的临摹与创作》课程一直是书法学科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其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作者以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对西安美术学院《行书的临摹与创作》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从中总结了《行书的临摹与创作》课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也对一些不理想的状态进行了反思。



孟宝跃(淮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学系主任


题目《现阶段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宏观思考》

摘要: 关于书法学学科建设,当前学者们多关注的是学科内部的诸多问题,而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的较少。对书法学学科建设的“内”与“外”、 专业定位的“得”与“失”、 未来发展的“进”与“退”、 人才需求的“急”与“缓”等诸多方面进行宏观思考,探寻书法学学科发展的理路,能够开阔我们思维,把握学科发展的大势,有利于推进书法学学科建设。



杨国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题目《古文字书法“四步”系统教学

摘要:古文字书法,是指以古文字为特定书写字体的书法类型。以古文字书法为学习范本的临摹与创作课程,是古文字书法课程,它是专业技法课的最大版块,在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古文字书法的教学,在整个高校书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适应课程本身特殊性的系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实现书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四步”系统教学是专门为古文字书法教学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



  洋(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题目《简论文字时域性在高校书法教学及创作中的相关思考》

摘要:现在诸多高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多有安排“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沙孟海先生曾提出书法家要从“文字学”立身,陈振濂先生更明确指出“应该有一门关于书法立场之文字研究的尽可能覆盖全面的必修课”。故我们以为,古文字的相关学习固然重要,但对于文字学的全面讲授对于书法教学更为重要。文字学的研究重在考释及阐发文字的演变及使用的方法,而书法学重在如何将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书法临摹与创作之中,我们曾对古文字的使用提出过相关的思考,本文则在前面的思考上对于整个文字学学习提出了自己的拙见,乞各位方家不吝赐正。



第三场
19:30——21:30

    徐传法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目《王庭筠书风及其渊源考述》

摘要:王庭筠作为金代中期的重要书家,他对宋人米芾书风的追溯与突破,使之成为金代书法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金代书法风格趋向更加多元化,这在当时崇唐书风的大环境下,尤能显示王庭筠书风的独到价值。本文通过王庭筠石刻与墨迹书法呈现,分若干层面考述其书风渊源,进而揭示金代中后期由宋上追魏晋的文艺复古倾向。




叶康宁(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题目:《齐白石致张次溪等人信札的文献价值:兼论齐白石的“画图”》

摘要:由齐氏嫡孙齐良迟主编的《齐白石文集》,收录了白石老人的文章、日记和书信等,流传颇广。但以新见信札手迹校之,却可以发见很多问题。如录文失误、有衍、脱情况、整理者对原信文字有改动以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情况的现象。这批齐白石致张次溪等人信札,颇可以钩沉史事,增益齐氏现有的年谱及其“画图”研究,以加深学界对齐白石的认知。



  函(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硕导

题目:《求法之初:唐初书法批评的求本和溯源

摘要:唐代初期以欧阳询、虞世南为主要代表的书法批评者,在“尊王”前后围绕了书体、情感以及书法起源等问题展开批评,提出了以“沖和”调和缘情与技法关系,继承了汉晋以来文字观的“书契”论,又突出书法观下的“神授”说。这些内容均可视为唐代求法初期的书法批评。



杨二斌(美学博士,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

题目:《“蜕化铭石书”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摘要:本文从“蜕化铭石书”的名实出发,对其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准样式进行选取,对不同的风格特征进行论述,主要有《太武帝东巡碑》、《皇帝南巡之颂》、《司马金龙墓表》《吊比干碑》四个时期。接着从汉魏正体“铭石书”、“俗体隶书”、“钟卫”“崔卢”一脉、“平齐户”的南风北传、北魏文字制度变革等五个方面讨论其变化的渊源以及原因。



李阳洪(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重庆师大副教授、硕导)

题目曾熙与碑派书法笔法发展

摘要:晚清民国著名的书法家曾熙,接续了碑派书法的发展。从阮元的南北书派发端,经过包世臣关于碑派笔法的提炼,这一笔法体系得以发展和广泛运用,最终至曾熙舍弃了字形的方圆,将这一笔法固定为碑派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南北的书派区分转换为碑帖风格的区分,解决了中国书法碑帖两大流派的特征问题。


返回
回到首页 客服电话 作品展示 返回顶部